A 有限公司(下稱 A 公司)股東有甲、乙二人,但僅甲擔任董事。A 公司從事食品加工事業,因違法添加有毒物質造成消費者損害,但 A 公司已無資力,故擬依揭穿公司面紗原則向甲、乙求償。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公司法有關公司負責人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有限公司(下稱 A 公司)為 B 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B 公司)法人股東,指派甲為其代表人當選為 B 公司董事,再被推選為董事長。某日,A 公司改派乙取代甲為其代表人。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X 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X 公司)董事會決議委任甲為經理人,依公司章程規定,經理人僅得就新臺幣(下同)100 萬元以下之交易行為代表公司。依公司法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甲、乙、丙、丁、戊、己及庚等七人為大學同學,畢業後對當 Youtuber 有濃厚興趣,欲共同成立 A 有限公司(下稱 A 公司)從事 Youtuber 業務,章程對股東表決權之分配無特別規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有關公司設立出資種類之敘述,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公司法有關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之規定,以下何者錯誤?
A 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度雖無盈餘,但擬使用法定盈餘公積與資本公積以現金方式發放股東。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股票未公開發行之 A 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A 公司),為節能減碳,擬以電子方式發送已依法載明召集事由之股東會召集通知,於下列情況,可以電子方式發送通知?
自然人甲與 A 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A 公司)原擬共同設立研發電動車電池之 B 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B 公司),後因條件無法合意,甲因而退出,下列關於 B 公司設立之敘述,何者正確?
股票未公開發行之 A 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設五席董事,因傳染病疫情嚴峻,該公司擬以書面行使表決權,而不實體召開董事會,請問:應符合以下何項要件?
股票未公開發行之 A 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設監察人二人,由甲、乙擔任,某日甲因病辭世,該公司如何應對始符公司法規定?
A 公司及 B 公司均為股份有限公司,二公司之董事長為忘年之交。A 公司轉投資 B 公司超過相互投資公司之法定門檻後,依法通知 B 公司。B 公司收到通知後一個月內,也加碼投資 A 公司超過相互投資公司之法定門檻。嗣後 B 公司開始籌備當年度之股東常會召集程序,而未將相互投資之事實通知 A 公司,且 A 公司亦未知 B 公司有加碼投資事宜。B 公司股東常會恰巧必須改選全體董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依公司法規定,下列有關關係企業之敘述何者正確?①A 股份有限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為 10,000 股, B 股份有限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為 6,000 股,股東甲分別持有 A 公司及 B 公司 5,001 股,則推定 A 公司與 B 公司有控制從屬關係 ②A 股份有限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為 10,000 股,B 股份有限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為 6,000 股,股東甲分別持有 A 公司及 B 公司 3,001 股,則推定 A 公司與 B 公司為相互投資公司 ③C 股份有限公司設有董事甲、乙、丙、丁、戊共 5 名,D 股份有限公司設有董事甲、乙、己共 3 名,則推定 C 公司與 D 公司為控制從屬關係 ④C 股份有限公司設有董事甲、乙、丙、丁、戊共 5 名,D 股份有限公司設有董事甲、乙、丁共 3 名,則推定 C 公司與 D 公司為控制從屬關係
公司法有關公司重整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甲以其所有位於海邊之住宅投保住宅火災保險並附加地震保險,保險期間為 1 年。於保險契約生效後 3 個月時,因颱風導致甲之住宅部分毀損。依保險法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甲向 A 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A 公司)投保十年期家族個人壽險,以甲個人、其妻乙、受監護宣告之父丙及 14 足歲之子丁為被保險人,統以甲為受益人,約定死亡給付(含喪葬費用)為每人新臺幣 500 萬元。於保險期間第三年,家族共同乘坐汽車旅遊時,遭遇嚴重事故,丙及丁不幸身亡,假設本保險契約無其他無效事由且事故發生時丙監護宣告尚未撤銷,試問 A 公司應如何賠付?
下列有關保險金信託之敘述,何者錯誤?
甲以所有之 A 房屋向乙投保火災保險,某日因火災導致 A 房屋受損 30%。保險人理賠後,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甲以自己為被保險人,向 A 保險公司投保人壽保險契約,保險金額新臺幣 1,000 萬元。某日甲騎乘機車不慎誤闖由交流道上高速公路,隨即遭高速行駛之貨車撞擊死亡。下列關於 A 保險公司給付義務之敘述,何者正確?
甲以其屋舍向 A 保險公司投保火災保險,約定保險金額為新臺幣 1,200 萬元。保險期間,因房屋建築成本上漲之故,保險標的重置成本暴漲至新臺幣 2,000 萬元,甲便另外向 B 保險公司投保火災保險,但未通知 B 保險公司已有向 A 保險公司投保情事,約定保險金額為新臺幣 600 萬元。於上開二保險契約之保險期間內,火災發生致房屋全毀,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一般住家火災保單記載:「保險標的為任何商業用途使用一個月前,被保險人應通知保險人。」因經濟收入問題,被保險人將住家改為民宿使用,後因承租旅客吸菸不慎導致房屋火損,被保險人於事故發生後一個月才將變更民宿及火災事故通知保險人。火災保險人得為那些權利之主張?
有關健康保險準用人壽保險相關規定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關於人壽保險契約停效與復效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甲以自己為被保險人向 A 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A 公司)投保傷害保險,在完成扣款授權書後,於填寫要保書時,因接到緊急電話,未於要保書上簽名即離去,並交代由 A 公司之業務員乙代其完成投保手續。乙遂代甲簽名於要保書後送件,A 公司即核保通過。惟在 A 公司簽發保險單且未就甲之帳戶為保險費之扣款前,甲即發生意外事故而向 A 公司請求保險給付。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甲簽發記名本票予乙,經乙記名背書予丙,丙遺失後為丁拾得,丁乃於偽造丙之背書後轉讓予戊,戊再背書讓與己。經執票人己提示退票,己乃起訴請求票款,下列何人應負給付票款之責任?
甲為支付手機價款,簽發本票給賣方乙,乙再將該本票背書予丙作為清償貨款之用。其後甲發現手機根本無法使用,本票到期後,丙向甲請求付款。若丙不知甲、乙間之交易情形,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執票人甲持有經付款人乙承兌、背書人丙背書之匯票,該匯票並記載免除作成拒絕證書。後因甲之過失致匯票已逾到期日 4 年仍未提示請求付款。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下列關於票據喪失救濟方式之敘述,何者錯誤?
甲簽發以 A 為付款人、乙為受款人之匯票一紙交付予乙,乙再以空白背書方式轉讓予丙,丙未背書將票據交付予丁,丁則將乙之空白背書欄位中被背書人處填載戊之名而將票據交付予戊,戊再將票據以記名背書方式交付予己,己於到期日前向 A 為承兌之提示,遭 A 拒絕,己得對下列何人行使追索權?
甲簽發匯票一紙予乙,付款人為丙,當事人並請丙簽名於票據正面以為憑證。乙將票據背書轉讓予丁,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簽發匯票予 B,票據依序背書轉讓予 C、D、E,最後由 E 背書轉讓予 F。F 得行使追索權時,甲、乙、丙、丁依序願分別為 A、B、C、D 參加付款。依票據法,應由何人參加付款?
甲於民國(下同)105 年 10 月 1 日簽發本票一紙給乙,並記載見票後 1 個月付款,乙於 105 年 11 月 1 日再將該票據背書轉讓給丙,丙於 106 年 4 月 30 日持票向甲提示見票,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甲簽發匯票一紙,記載文字金額「新臺幣伍萬元整」及號碼「$60,000 元」,該匯票之票據金額應為下列何者?
甲授權乙簽發一紙面額新臺幣 50 萬元之本票,然乙代理簽發時卻僅於票據上簽自己之名。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具股權性質之虛擬通貨(Securities Token Offering)業經主管機關核定為有價證券,下列何者非認定該通貨之認定標準?
A 公司為一家從事航運的上櫃公司,今該公司擬現金發行新股,依證券交易法第 28 條之 1 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上市公司依法設有審計委員會。近期,A 公司擬召開審計委員會,討論該公司內部控制制度修正案。若 A 公司審計委員會欲通過此內部控制制度修正案,應經下列何者之決議通過?
從事工具機製造之 A 股份有限公司已登錄興櫃,資本額新臺幣 3 億元,最近一次全面改選董事為民國 109 年,有關該公司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 公司已持有 B 公開發行公司百分之六十一的股權。今 A 公司擬以公開收購方式,再取得 B 公司百分之三十的股權。依證券交易法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上市公司(下稱 A 公司)董事長因為股市連日不正常下跌,為了維護公司信用及股東權益,擬經 A 公司之董事會特別決議,進行買回庫藏股,來維護 A 公司之信用及股東權益。依照證券交易法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上市公司為避免股本膨脹,原股東股權被稀釋,擬私募普通公司債,以快速取得資金並降低籌資成本,關於普通公司債之私募,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甲請教乙律師,因為在證券市場之運作,證券交易所扮演不可或缺之角色,而證券交易所之組織,通常分為會員制及公司制,各依照不同制度,有所相應的規範。依照證券交易法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公司為一家從事食品加工的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之股票在集中交易市場掛牌交易。依證券交易法之規定,A 公司第三季的財務報告,除情形特殊,經主管機關另予規定者外,至遲應於每會計年度第三季終了後幾日內,公告並申報由董事長、經理人及會計主管簽名或蓋章,並經會計師核閱及提報董事會之財務報告?
股票上櫃之 B 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B 公司)董事甲,知悉足以影響 B 公司股價之消息,於該消息公開前,以每股 50 元買進該公司股票 10,000 股,於消息公開後翌日,以每股 65 元賣出 5,000 股,其餘 5,000 股迄今持有,該消息公開後 10 個營業日,B 公司股價平均收盤價為 80 元。若甲買賣 B 公司股票之行為遭法院認定為內線交易,若不計算稅與交易手續費,依最高法院大法庭之見解,甲從事內線交易之犯罪所得為何?
債權人甲對債務人乙取得清償借款新臺幣 100 萬元之確定判決後,免除乙之債務,嗣甲復持該確定判決聲請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執行處(下稱臺中地院)對乙為強制執行。臺中地院以甲之執行名義所表彰之實體上請求權,已因免除債務而不存在,乃裁定駁回甲強制執行之聲請。甲於法定期間內向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下稱臺中高分院)提起抗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債權人甲持假扣押裁定,向執行法院聲請執行債務人乙之財產,發現財產不足抵償假扣押債權,甲乃以乙顯有隱匿財產之情,聲請執行法院定期間命乙據實報告該期間屆滿前 1 年間應供強制執行之財產狀況。執行法院應如何處理?
債權人甲持金錢債權執行名義聲請法院就債務人乙所有之 A 地為強制執行,法院於 110 年 3 月 1 日執行查封時,發現乙已於 109 年 10 月 1 日將 A 地出租予丙,由丙在該地種植鳳梨。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債務人甲向債權人乙借款新臺幣(下同)600 萬元,並將甲所有之 A 地設定抵押權予乙,以為該借款債務之擔保,屆期甲未清償,乙取得拍賣抵押物之裁定後,持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法院於 109 年 9 月 10 日執行查封時,發現甲已於抵押權設定後之 108 年 10 月 1 日,將 A 地出租予丙使用,租期 4 年。A 地經法院公告拍賣三次始終無人應買,法院乃於 110 年 7 月 14 日公告願買受該地者,得於公告之日起 3 個月內依原定拍賣條件(A 地拍賣之底價為 500 萬元)為應買之表示,於尚未有人表示應買之際,乙於 110 年 7 月 25 日向法院聲請停止公告應買,並聲請法院裁定除去甲丙間之租賃關係再為減價拍賣,經法院裁定除去該租賃關係後,於 110 年 8 月 30 日進行第四次拍賣程序,該次拍賣由出價最高之丁以 550 萬元得標,出價次高之戊(以 500 萬元投標)並未得標,然丁除於投標時繳納保證金 100 萬元外,並未繳清尾款,法院遂於 110 年 11 月 5 日再次進行第四次拍賣程序,惟此次拍賣並無任何人前來投標應買,乙亦不願承受該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甲分別向乙、丙、丁、戊借貸,並分別簽發及交付本票,作為清償方法,另將其所有之 A 地設定抵押權登記予乙,以擔保乙之債權。上述本票均已到期而經提示未獲兌現,丙及丁各取得本票准予強制執行之裁定,丙持以聲請法院查封拍賣 A 地。在上述情形,得聲明參與分配之債權人,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甲簽發本票向乙借款。乙執該本票聲請法院裁定准許強制執行後,持之聲請執行法院對甲為強制執行,查封甲之船舶及建造中船舶多艘。有關執行程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甲主張其向乙購買 A 屋後,乙拒絕辦理房屋所有權移轉登記,起訴請求法院判決命乙將該屋所有權移轉登記予甲,並獲勝訴判決確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甲、乙、丙分別共有 A、B 二筆土地,甲列乙、丙為被告,訴請法院裁判分割 A、B 土地,法院以判決諭知 A 土地應變賣分割,B 土地應原物分割為 B1、B2、B3 三部分,依序分歸甲、乙、丙單獨取得,並告確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甲向乙購買乙所有之 A 地後,發現乙一地二賣,乃向法院聲請禁止乙移轉 A 地所有權之假處分,並經法院裁定准許。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債權人甲持和解筆錄,聲請執行法院對乙為強制執行,請求拍賣乙之 A 土地,償還乙積欠甲之新臺幣(下同)1,000 萬元。債權人丙持假扣押裁定,於 A 土地遭查封之翌日聲請執行法院對乙為強制執行,亦請求查封 A 土地,保全丙對乙之 1,200 萬元債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Eric was next door to Ben. Eric decided to build a new swimming pool in his backyar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was done, Ben found the pool was partly built on his land. It is a if Eric intentionally built his pool on other’s lan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sub-field of the law of torts in American common law?
When the director and the corporation are both parties to a transaction which involves a director's conflicting interests. The director cannot participate in the corporat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at approves the transaction in order to avoid violating the to the corporation.
If a Supreme Court Justice agrees with the outcome of the case, but not the majority’s rationale for it, that Justice may write a opinion.
Mary tried to collect on an airline trip insurance policy she had purchased, but was refused by the insurance company on the ground that the policy applied only to a trip on “scheduled airline” and that “technically” under some obscure regulations Mary’s flight was not “scheduled,” even though she had every reason to believe that it was. The court held in favor of Mary on the ground that ordinary insurance buyer’s understanding should apply, since this was a contract .
Sean submitted and Rene accepted a bid to supply approximately 4,000 tons of trap rock for an airport at a unit price. The parties executed a standard form of “Invitation, Bid, and Acceptance (Short From Contract)” supplied by Rene, including typed terms “to be delivered to project as required,” “delivery to start immediately,” and “cancellation by Rene may be effected at any time.” However, requires that Rene orders and accepts the rock within a reasonable time unless Rene has given Sean a notice of intent to cancel.
Securities law intervene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several ways. From the example of Taiwan’s securities law,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not reflect this intervention?
is a public offer to stockholders of a listed company to exchange their shares for cash or securities bypassing the centralized securities exchange market or the over-the-counter market.
Adoption of criminal statutes requiring consideration of impact statements during the sentencing stage aims to provide various information about the crime with the court.
could be awarded in addition to actual damages when the defendant acted with recklessness, malice, or deceit.
The 1943 decision, West Virgini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v. Barnette, a law compelling public school students to salute the flag. Justice Jackson wrote that“[I]f there is any fixed star in our constitutional constellation, it is that no official, high or petty, can prescribe what shall be orthodox in politics, nationalism, religion or other matters of opinion, or force citizens to confess by word or act their faith therei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constitutional limit on government power?
In this case we are asked to reconsider Austin v. Michigan Chamber of Commerce, 494 U.S. 652 (1990). It has been noted that “Austin was a significant departure from ancient First Amendment principles.” We agree with that conclusion and hold that stare decisis does not compel the continued of Austin.
In a civil case, are a trivial sum of money awarded to a plaintiff whose legal right has been technically violated but who has not established that they are entitled to compensatory damages because there was no accompanying loss or harm.
A is a ruling entered by a trial judge after determining that there is no legally sufficient evidentiary basis for a reasonable jury to reach a different conclusion.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與我討論